致公党党员姜明建议 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模式
我省是工业大省、农业大省,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长期存在,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环境问题突出,土壤状况不容乐观。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山东省委专职副主委姜明就进一步加快我省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出建议。
“土壤与大气、水域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场所。我省对土壤污染问题十分重视,2016年,出台了《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7大任务,提出了保障和改进措施,并提出,到2020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到本世纪中叶,全省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在姜明看来,目前,我省土壤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土壤环境法规与标准不健全;对土壤污染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现存在滞后性和隐蔽性,往往在发生不良后果前很难引起政府及民众的关注;引起土壤污染的源头较多,受气候条件、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源头防控难度很大;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的用量大,导致土壤反复污染;缺乏成熟的污染防治技术。尚未形成适合省情、行之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一些试点获得的农田污染修复经验和模式,因各地自然环境、污染成因、种植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难以有效推广,还需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为此,姜明建议,加强土壤环境法规建设。制定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与保护利用规划、土壤污染治理和恢复、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等法规制度,出台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厘清各级政府及各行业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建立涵盖全省的土壤环境监管网络。全面摸清我省土壤污染分布情况,根据分级标准确定相应清除对策。”姜明建议,建立土壤污染长期预警监测点,开展土壤污染例行监测与农产品协同监测,增设监测特征污染物种类,使土壤污染监测常态化;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及队伍建设,通过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及提高待遇等措施扩充环保队伍,通过人员业务培训及设备更新提高监测水平。
姜明认为还应加快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组织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开展技术研发,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尽快形成适合我省省情,易复制、可推广、成效好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加快企业(包括采矿业)三废处理技术创新、燃汽油脱铅技术开发、精准施肥施药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同时还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姜明建议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的意识和技术,加强统防统治建设与服务力度,将一家一户防治转变为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融合。
原文标题《致公党党员姜明建议 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模式》(201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