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敢说这样的话:“中国不领先世界,真的说不过去”
人工智能,诞生60余年,几经沉浮,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行业。
2017年,我国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2018年,人工智能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
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蓝图迈向实景,国内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集聚进入发展快车道。
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专家,还是业界人士,都纷纷表示,我国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机遇期。
当机器变得聪明
江苏昆山天外客机器人主题餐厅,有十几名特殊员工,可以为顾客点菜、做菜、上菜和表演节目。与普通餐厅服务员不同的是,他们都是机器人。据餐厅负责人介绍,每个机器人的成本在4万元左右,相当于一位服务员的基本年薪。
当机器变得像人一样聪明,人们惊叹于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人工智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让我们畅想着生活种种无限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经过60年发展,经过起起落落,跌跌爬爬,终于可以奔跑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
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诞生,按照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1956年夏天,美国汉诺夫的达特茅斯小镇,迎来了一群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正是在这场会议上,“人工智能”一词正式诞生。马文·明斯基、约翰·麦卡锡等人工智能先驱满怀激情地宣告:“我们将尝试,让机器能够使用语言,形成抽象概念,解决人类现存的各种问题。我们的研究基于这样的推测——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和智能的任何特征,原则上都能被精确地描述,并被机器模仿。”
之后的十几年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研发了一台叫做STUDENT(1964)的机器,能解应用题,还有一台叫做ELIZA(1966)的机器,它可以实现简单人机对话。这些成果让业界人士很是兴奋,甚至有人预言:“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工作”、“在三到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得到一台具有人类平均智能的机器”。
不过,经过长时间的研发,最初的预言并没有完全实现,人工智能也慢慢淡出了主流产品的行列。直到1997年,IBM公司研发的“深蓝”机器人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轰动一时。人们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2016年3月15日,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最终以李世石1比4落败结束。人工智能重新回到了人类的视野。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是为了研发出拟人、类人甚至超人智能的智能设备及系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定义人工智能。在她看来,从1997年到2016年,经历了不断探索,技术攻关,从计算、算法、机器学习、图形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一系列技术协同互动、组合并进后,从而使人工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从象棋到围棋是一次技术的质的飞跃”。
如今,深度学习可以帮助计算机理解大量图像、声音和文本形式的数据。利用多层次的神经网络,现在的计算机能像人类一样观察、学习复杂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时甚至比人类做得还好。
“人工智能已经不只是一个概念,它实实在在进入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徐晓兰介绍说,目前我们看到的比较多的应用场景是人机协作的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在银行等服务业的解答问题的机器人;智能家居类的扫地机器人;医疗护理智能床;陪伴老人聊天机器人;教育娱乐用的学习机;自动码垛和搬运物流机器人;人脸识别检测设备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等等应用,可以说人工智能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也值得期待。“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提高诊疗效率,许多医学问题也可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有所突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呼吁,人工智能不仅属于科学家或IT领域,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徐晓兰看来,人工智能将在人类社会中发挥出日益显著的战略性、主导性、基础性作用,智能将成为与土地、劳动、资本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生产要素,催生出智能经济、智能生活、智能治理等方方面面,加总构成智慧社会的全景图。人类经历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已经进入到在动力工具基础上发展智能工具的新阶段。
“今天劳动工具转向了基于数据、信息、知识、价值和智能,人口的红利、劳动力的红利没有,智能的红利来了。”李德毅表示。
人工智能2.0
人工智能就像一面镜子。探索人工智能,也是我们意识到智能的重要性,认知人脑科学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徐晓兰向记者介绍说,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已逾60年,目前已进入2.0阶段,呈现出大数据、跨媒体、群体性、自主化、人机融合的新特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加接近于人类智能,既能为进一步掌握城市发展、生态保护、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等智能社会宏观系统提供指导,也能为设计制造、健康医疗、交通管理、能源节约等智能社会微观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科技计划就一直支持人工智能和相关科技的发展。2016年,我国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从研发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社会建设要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我国要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与专利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一批人工智能的企业正在涌现,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快速形成。据徐晓兰透露,我国目前已有部分领军企业在搜索引擎、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控制等领域率先推出一批创新成果,更有部分研究机构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类脑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要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这是科大讯飞公司创业之初的梦想。去年,科大讯飞获批承建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四大平台之一的智能语音平台,其语音合成技术可以让机器开口说话。实现声音和文字的即时转换、进行数种语言间的翻译,通过在国内各地收集的海量数据,还可以识别出多种方言。此外,智能家居也是科大讯飞的特色产品,通过语音控制,可以在电视上进行开关、换台等操作。“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掌握不了遥控器上复杂的按键,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电,使用起来会很方便。”科大讯飞公司执行总裁胡郁向记者这样介绍。
“人工智能一方面是自身产业的发展,例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形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例如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从而实现生产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迈进人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赋能交通业,从而实现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化;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和养老行业,能实现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和居家养老的便捷化。”在徐晓兰看来,人工智能赋能作用和带来的产业规模比自身产业发展更加客观。
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2017年,全球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7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1300亿美元;我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56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超220亿美元,具备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巨大潜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CEO李彦宏委员的提案依旧与人工智能有关,他建议出台政策鼓励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从建议设立“中国大脑”到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寻找走失儿童,李彦宏已经连续四年提交有关人工智能的提案。过去两年,百度公司投入数百亿资金探索人工智能,网罗了众多人工智能泰斗级人物,支持创新及前沿科技探索,在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医疗智能化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上都有新尝试。无人驾驶汽车是百度投入最多的项目之一,作为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龙头,百度声称将在今年实现小规模量产无人车,加速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中国不领先世界,真的说不过去”
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也显示出了在某些方面,计算机要胜过人类的能力。那么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强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呢?
对此,徐晓兰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更加拟人和超人,比如“它可以通过你的语气,跟它沟通的情况,感受到你的情绪,是高兴、愤怒、不满或者悲伤”。但人还是很复杂的,人工智能毕竟还是人类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它可能会有情感,但它的情感达不到人类这么复杂、难以预测,人工智能更强在“计算”,而不是“算计”。
日本研究人员通过对本国601个工作岗位的分析,发现其中49%的普通工作可以在10至20年后被人工智能取代。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人工智能、机器人及其他技术变革将造成全球500多万人失去工作。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蒸汽机诞生的时候,很多工人觉得自己即将失去工作,把蒸汽机给砸了。但事实证明,历次的工业革命后,在带来失业的同时,又诞生了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人工智能同样也是如此。”对于人工智能会不会造成大量失业,徐晓兰告诉记者,根据国际研究机构和他们的测算,如果一个机器人代替了一个工作岗位的话,生产机器人将带来四个新的就业岗位,“机器人是生产出来的,在生产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徐晓兰认为,我们现在的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每年近800多万的毕业生上,这些学生不愿意去工厂车间做重复性的、高强度的工作。但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许多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例如让他们从事机器人的设计、生产、加工以及参与到人机协同的工作环境中去,相信他们会愿意。她还强调,如果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带来了新的有一定技术价值的工作岗位,对于就业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我们也要积极地研究和应对”。
怎样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高新技术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徐晓兰建议,应继续统筹部署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提供大量高价值创新工作岗位。除已部署的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平台四个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外,她建议在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并鼓励传统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开源的“产业大脑”。吸引大量人才集聚于此从事新产品、新应用的开发以及运营及维护工作,既创造大量高价值的工作岗位,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更有助于构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人工智能核心的生态体系。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之争。但现实是,目前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人才仍十分匮乏。“人才不光我们国家缺,全球都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包括谷歌、苹果、IBM等以人工智能发展作为未来部署的企业,在一些大学招聘,开出比平常多十倍的工资都招不到人。因为它是跨学科领域,除了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下,专业非常细分,很难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未来,不能让人才的瓶颈制约产业的发展。”该人士表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中国在人才储备、数据资源和市场需求上具有潜在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兼佳都科技CEO刘伟表示,人工智能产业对实体经济的帮助非常大,希望国家层面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加大投资力度,有更多政策落地,帮助实体经济进一步转型发展。
他建议,推进数据整合,挖掘数据经济。一方面要加大数据开放力度,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高校、公共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推动合作共享,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培育世界一流的土壤。
葛均波也建议,成立人工智能医学应用开发专项办公室或研究院,由计算机科学家、医学专家等组成团队,鼓励各专科领域的优秀医学专家参与人工智能开发。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就在今年4月1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并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不只是在大学里,这里有很大的市场、人才和资金,有大量的数据积累进行着训练,”李彦宏感叹,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非常有优势,“中国不领先世界,真的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