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把脉生态黄河,“商量”奏响济南和声
近日,市政协以“拥抱母亲河、迈向新时代”为主题,展开了第六专题“商量”。本次“商量”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连日来,记者联系了多位与黄河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及部门负责人,进一步解读黄河文化,倾听他们对黄河景观风貌带和黄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意见建议。为了及时回应市民关切,市政协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挖掘黄河文化,加快建设黄河公园湿地建设,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协商建言。市政协主席雷杰主持会议并讲话。
读懂黄河,就读懂华夏文明;读懂济南黄河,就能读懂济南这座城市。
从第六专题“商量”播出后的强烈社会反响,到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的聚焦黄河文化,这无不传递出两个积极信号:
第一,从城市发展中汲取改革伟力,济南城市建设加速跑,提振了市民参政建言信心和热情,如果说光影迷离的“明湖秀”是济南新名片,那么百姓期待的“黄河秀”则是城市新气象;
第二,从千年古城文化发展中汲取复兴力量,以黄河文化为新旧动能建设赋能,用高质量建设、高标准把脉加快黄河文化传承,提高泉城济南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让黄河文化的亲和力和向心力根植于心。
对济南来说,黄河文化是尚未完全挖掘和利用的富矿。笔者在参与中感受颇深的是,真情而理性的“商量”,使黄河文化活起来;多元而深刻的协商智慧,令黄河文化动起来,在广开言路和打捞民意中绘就黄河文化的“天际线”,为加快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凝聚济南智慧和济南精神。
精准把脉黄河文化,聚力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将会打开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新生活。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为城市添彩,而一直被忽视的黄河文化连接着济南人的精神血脉和生命初心。
市社科院张华松院长从源头把脉,济南黄河文化与济漯文化、清河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建设黄河景观风貌带应彰显济水文化、清河文化,才能充分体现济南黄河的文化厚度和文化个性。
市社科院文史哲研究所董建霞所长则建议重视丰富多元的文化,建设黄河文化资料库、保留部分民俗文化传承空间,重视传统民俗文化活态性保护,从而打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样板间。
可见,深挖黄河文化历史资源,建设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最终的落脚点是重塑文化原乡,为济南人找回灵魂的栖息处。凸显本土特色,走出“特色困境”,重视民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把原汁原味的黄河岸边百姓生活场景呈现出来,就像明府城、百花洲、“泉水人家”一样,使游客能够全感官体验甚至可以民宿,这也是生态保护和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
精准把脉黄河文化,聚智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将以高质量产品打造城市旅游新引擎和新模式。每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济南泉水盛名天下,而如何使黄河文化与之相得益彰、遥相呼应、处处是景,应打开眼界、打开心门、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的开放度和包容性。就像山东泰山旅游规划设计院常得军教授所说的,应把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紧张整合,把黄河景观风貌带和黄河湿地公园构建成一个生态景观大观园,同时也要提升基础设施,将此打造成百姓的乐园。
其实,这个建设与打造的过程,本身也具有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的现实意义,用创新思维走好文旅融合和济南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并融入高科技智能元素,打造济南黄河旅游地图和游客之家服务中心等,以更高层次的建设丰盈城市文脉,提高城市能级和发展动能,让黄河风貌带建设作为先行区的引爆区,为省城新旧动能转换建设下好“先手棋”,打好当头炮,助力城市发展加速跑。
黄河的事,“商量”着办,在商量中凝聚民心,拓宽民意之河的宽度与广度。笔者感同身受的是,如果说专家学者的文化解读是为黄河文化健康发展注入“真金白银”的智慧,那么济南市民的建言献策和金点子则是城市文化的晴雨表,更能发映出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诉求和脉动,无论是在黄河沿岸增加旅游活动区域,黄河堤岸拟建马拉松赛道等等,都传递出对黄河文化的新期待和新憧憬。
毋庸置疑,以黄河文化回应百姓之需,要科学决策、高标建设,更要充分民主、集中商量。真诚“商量”越多,文化共鸣就越鸣,济南和声就越多;民主智慧越多,城市建设底气就越足。
相信“商量”的正能量和协商的良好效应能够为城市提升建设注入澎湃活力,为新旧动能转换建设黄金期带去精神指引,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济南夯实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