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承载历史和乡愁的名片 市政协第九专题“商量”聚焦地名文化保护
坐落于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的辛弃疾故居坐落于济南西客站片区的五七车站
“乡书不可寄,捧图诵地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一直以来都是故乡的第一记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蕴含着最真切的期盼与情怀。这里的乡愁,是一种思念。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地名就是那条回家的路,能让我们铭记一生。
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在守望交流创新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自信、身份认同,有助于凝心聚力加快省会高质量发展。日前,市政协第九专题“商量”围绕“地名文化保护”,以“守望地名里的乡愁”为主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展一系列调研,并进行集中商量。大家就地名文化保护展开讨论,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地名 传承历史的记忆
济南作为拥有2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天下泉城”,文化底蕴深厚,许多地名独具特色。芙蓉街、王府池子、明湖路、官扎营……这些地名有的以泉水命名,有的以地理位置命名,还有的以历史文化命名,每一个地名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这些地名传承至今,让济南人对它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正如济南社科院原副院长荣斌所说,济南的地名,特别是街道名,很好地体现了济南人的文化个性。鲁国的稳重和齐国的开放在济南很好地融合了,济南的地名具有守规则的同时还颇具想象力的特点。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那么,济南的地名里究竟隐藏着哪些独特的文化内涵?济南人的乡愁又该往何处寄托呢?
市政协委员王玉亮说:“济南这座城市的形成,是先民们择泉而居的结果,城市道路当中就有趵突泉南路、浆水泉路等,用泉水命名的村庄有拔槊泉村、斗母泉村等等,数不胜数。泉不仅是济南人的不了情,也是济南地名的不了情。”
“我从小生长在历山顶街与宽厚所街附近,听得最多的就是舜耕、历山,济南的地名与舜有关的非常多,舜耕路、舜玉小区和舜耕山庄等等,处处体现了舜文化、舜基因、舜情结。”作为土生土长的老济南人,舜井社区居民颜丽娟对舜文化格外钟情。
王玉亮和颜丽娟道出了济南独有的文化特色。而在槐荫区政协委员朱希才看来,济南还有一个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在老城的西边建了一个商埠新区,在道路命名方面,一方面吸纳了西方用序号编制路名的做法,同时又把济南东西向的路叫做经路,南北向的路称作纬路,指向性明显。从这个角度看,济南的经纬路最有独创性,最体现我们济南的文化个性。”
以泉文化和舜文化为代表的地名,以及像老商埠地区的具有历史文化个性的地名,可以说是济南真正的根和魂。一个城市的根和魂,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济南文化颇有研究的文史专家张继平认为,因为有了济水、洛水等这些水源地,我们的先人才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地耕耘,从而形成了济南灿烂的历史文化。
济南的地名文化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包容性,但近年来在一些地名的选取上却出现了“大、洋、怪、重”的问题,对此,参与“商量”的部门代表也作出了回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清理整治活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不规范地名363处,对其中不具备命名条件的65处责令停止使用或更名。”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刘琦说。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副处长张琳表示,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年)》,基本的保护措施就是不得随意更改街巷的名称和走向。
守护地名 延续城市的根和魂
人们常说寻找乡愁、珍爱乡愁、铭记乡愁,这乡愁就栖居在故乡的地名中,用地名保留故乡记忆是大家共同的感情。只有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留住老地名,让老地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才能守护住全体市民共同的记忆,才能延续城市的根和魂。
第九专题“商量”第一次现场调研过程中,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先后来到宽厚里街区和明湖小区,了解济南市的地名保护情况。在集中“商量”时,大家针对老地名的保护、消失地名的恢复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城市在不断发展和改造,但是大明湖片区的街巷肌理、格局,甚至故事和神韵仍然存在。把这些老地名保护起来、利用起来,重新挂牌、命名,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参加现场调研的张继平说。历城区董家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徐宗亮认为,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也应当把已经消失的地名恢复起来。据了解,济南市区原有的老地名,到目前为止已经消失了300多个。
而王玉亮则认为,变更地名的成本很高,也会给市民带来很多麻烦,他建议在原来的遗址上建立纪念性的标志。朱希才则建议,可以把老地名移植到新地方,例如西客站片区的大杨庄消失了,但是名字却移植到大杨新区,效果就很好。山东省地名研究所副主任郭晓琳提出,消失了的老地名未必完全恢复或移植,可以通过修建地名文化口袋公园以及文化墙,让人们了解曾经的历史。
“对于大家关心的老地名保护问题,我们也积极尝试移植和复活。比如在官扎营片区改造中,我们复活了官扎营前街、官扎营后街、通普巷等地名。2016年,我们顺应广大市民的要求,复活了皇华馆街、北察院街、凤凰嘴街等8个老街名。另外,我们为部分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街区挂牌立碑,近年来也陆续出版了《济南地名楹联》、《济南老街老巷》等一批地名文化类图书。”刘琦说。
在“商量”现场,大家各抒己见,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为此,调研组还特地赶赴绍兴和宁波进行调研学习。
通过调研,郭晓琳感受颇多:“绍兴的老地名保护做得非常好,一些老街、老桥等老地名都完整地保护下来。新建小区要求统一用原来的村庄名字来命名。我觉得这样既符合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又保护了老地名,留住了乡愁。”张琳通过调研建议,可以借鉴宁波的做法,尽快编制地名规划。他也提出,关注城市的同时,农村的地名保护也非常重要。
针对农村的地名保护,调研组同样做了“功课”。他们来到南部山区西营镇积米峪村,这里包含几个自然村,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以后,就产生了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老村的地名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就成了值得研究思考的新课题。
朱希才认为,对于老村的地名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一方面可以编纂以地名为代表的乡村记忆丛书;另一方面要整理好有传说、有故事的地名,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王玉亮和徐宗亮提出可以结合村庄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适当开发,宣传了地名文化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
利用地名 打开新时代的窗
地名是观察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窗口。如何打开时代的窗口,做好当前及今后新生地名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如何做好城市新区的地名命名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话题。
当前济南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随着棚改旧改村庄迁建的深入,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新东站片区等新区的建设,一批老的地名又将消失,一些新的区域又将命名。城市建设发展和保护延续地名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地名命名该如何着手、怎样实施?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来到新东站片区、济南西客站片区等新城区调研。
在这些即将崛起的新城区,有着辛弃疾故居所在的四风闸村、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五七车站、拥有千年历史的兴福寺等文化痕迹,大家纷纷表示,在新城区命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这些历史记忆。
针对当下新城区的命名工作,王玉亮首先提出,要先解决地名管理法规和地名命名机制的问题。目前的《济南市地名管理办法》是2003年颁布的,到现在已经15年了,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济南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对此,刘琦表示,今年相关部门结合济南市的实际,起草了《济南市市区道路命名规则》。这个规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明确了新建道路通名的标准;二是强调了道路命名中要体现指位性、规律性、科学性,要与济南的历史文化特色相融合;三是进一步规范了道路命名更名程序。
“关于城市新区地名命名缺乏文化底蕴和缺乏协商命名机制的问题,我认为要深入挖掘济南特有的文化内涵。比如说华山片区,就是在征求了专家、学者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去命名的,它既保留了历史上像南北小街这样的村庄的名字,又以过去李白曾经到过华山、赵孟頫曾经画过华山这样的人文旧事起了名字。我也希望济南在更多新城区命名的时候,把这些好的做法加以复制。”张继平说。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徐宗亮更关心的是发展新兴地名的文化业态,比如说专题会展、主题公园、节庆活动等等,他还建议建立一所文化地名博物馆。对此,张琳很是赞同,“我市从2015年开始,开展了历史建筑普查工作,366处普查历史建筑和首批24处历史建筑,名单已经向社会公布,结合历史建筑建设地名博物馆,既是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又可以做好地名保护的宣传工作,真是一举两得。”张继平同样认为,济南建设地名文化博物馆,有底气、有优势、有实力。
如果把地名文化比喻为一本书,它无异于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读起来既有历史回味,还有特别的现实意义。为了把济南市的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走在前列”的优势,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及部门代表围坐在圆桌前一起商量,出谋划策。
回家的路,是家乡的人画在家园里的曲谱。当真正把地名文化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利用起来的时候,家园的路就一定会变得更通达,我们的每一步都能留下悠远的天籁之音。让我们一起“守望地名里的乡愁”,让济南不断绽放出应有的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