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商量”聚焦纾困惠企 好政策,“掷地”还盼“好响声”
秋风渐凉,却也被“商量”中的热情渲染出了温度。9月11日,济南市政协第28专题商量“纾困惠企——泉城商量助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如期举行。
此项专题从今年7月底开始,广泛征求意见,发布调查问卷,组成4个组团队,组织全国、省市区四级政协委员,以及部分企业家代表,到100多家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真诚商量。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征求意见建议700多条。在及时与市直有关部门对接沟通,对征集到的所有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归纳成四大类50余条后,邀请14位政协委员和企业家代表参加现场“商量”,推动好政策真正“掷地有声”。
好政策难享受,决定成败的还是细节
“政协就是来谈问题的。”现场第一位发言人——山东省政协委员张志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疫情以后减免写字楼租金和物业管理费的政策,受到广大业户和中小企业的拥护和支持。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服务业持有人在贷款、税费减免的政策,他们仍面临着非常沉重的贷款负担,金融机构也没有在此时给予减免或延期,税费也没有进行相应减免。”他经营的莲莱广场,200多家企业、5000多名员工入住办公,对漫长的“抗疫严冬”感同身受。
这时,坐在一旁的济南市政协委员周有志接过话茬:“有些政策的制定不够细腻。一些物业企业在疫情期间,非但没有减少工作量,反而还增加了投入,倘若这时候减免了物业费,很可能造成企业和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
两位委员一席话,得到了济南市工信局局长汲佩德的及时反馈:“政府制定政策是一个引导性政策,但是变成刚性政策就会出现问题。房屋产权人和承租人两个都是市场主体,之后我们联合四部门出了文,降低运行成本,让市场主体抱团取暖,引导社会上的企业共克时艰、降低房租。实践证明,鼓励加引导,通过协商解决是一条好路子。”
为企业服务,各自为政要不得
“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遛遛。”这是济南市政协委员孙武虎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靠政府给钱活着的企业,没有前途。政府投基础设施、投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出市场主导作用。
孙武虎认为,制定惠企政策值得点赞,但各类政策设计的时候缺少征求市场主体的意见,也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企业主体的差异性,许多政策只是制定出来放到各自网站上,与企业对接不够精准,致使很多政策难以落地、不切实际。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政策前,都会把相关部门集中到一起谈判,各个部门谈判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研究这些政策对企业是否有实际作用和帮助,符合市场规律与否。谈到此处,孙武虎面露遗憾:“很可惜,这样的政策落实流程目前在国内依然是个空白。”
对于招商政策落实,济南市政协委员陆建林给出了“浙江经验”,既行之有效,也让大家看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浙江施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现了在企业招商过程全过程效能监督。“项目有监管,政府、企业家兑现承诺,只有这样,税收和产业才能发展起来。”
敞开胸怀,有了人才其他都好说
求贤若渴,人才有价。在本期“商量”过程中,委员和企业负责人提及最多的字眼是“人才”。
“关于人才,还是要敞开胸怀、敞开口子,人才有了,其他都好说。”从济南市政协委员孙涛的言辞中,能体会到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人才政策应把范围再适当扩大一些。不光要招引研发人员、企业家、高级技工,异地商会的会长也是人才。”在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看来,人才设定范围再扩大,形成“大人才圈”,将更加有助于产学研的转化。
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地位如何?比尔·盖茨曾说:“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重新塑造另一个微软。”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人才引进工作,济南市科技局局长吕建涛简明扼要概括了十二个字:兼顾中端高端,兼顾内地外地。“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取得高学历的硕士、博士、海归专家、学者,更应该积极鼓励招引高级技工,特别是在国外退下来的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高级工程师。”
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壮听后频频点头。他表示,目前,济南市的人才吸引指数已经跻身到全国前十,2018年和2019年,在全省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测评中,济南市连续两年排在全省第一位。“下一步针对与会委员和专家提出的问题,在政策制定前将深入调研,加强与基层单位研讨,适应基层需要,在为人才服务中体现出济南特色。”(记者姜晓蕾 蔡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