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泉城”城市底色!济南市政协“商量”长焦对准城市品质提升
无论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还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无论是“全国文明城市”,还是“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美,始终是济南的城市底色,也是这座城市不断擦亮的名片。让城市家园更美好,是泉城老百姓的心头所盼,也是政协委员的履职所向。
大手笔更需“绣花功”。从今年3月份开始,济南市政协“商量”以提升城市品质,助推强省会建设为主题,组织全国、省、市、区四级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调研,5月21日,第三十三专题商量聚来八方才智,建真言、凝共识,为泉城更美好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温暖之城”,坚持民生为本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城市更温暖,就是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商量”调研组先后走进济南市市中区杆石桥街道乐山小区、王官庄街道四区等社区,察看住宅加装电梯、楼道靓化工程和社区便民管家等工作,通过入户访谈了解群众心声。一条条真知灼见也随着调研的深入汇聚起来。
“美好生活需要共建共治共享。”济南市市中区杆石桥街道乐山小区社区综合党委书记谭欣认为,城市品质提升不仅要让“面子”更亮,也要让“里子”更实。她建议推动市级、区级公共资源下沉社区,加大投入,促进各社区均衡、可持续发展。济南市政协委员陈广如建议,要杜绝“一刀切”,立足社区实际,多听取居民意见,科学规划公共空间,打造具有共享特色的品质社区。
泉水滋养了济南的土壤,也融入了济南人民的心。“大力推行泉水直饮工程,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泉水带来的福利,实现“泉城人喝泉水”的夙愿。”济南市政协委员樊瑞也道出自己的心声。着眼微观,放眼宏观。全国政协委员杨文则认为,提升城市品质要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等紧密结合,着力在“中优”上实现新突破,规划建设城市品质提升的试点片区。
建“文明之城”,做好“关键小事”
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牵着民生、连着文明。而社区又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战场。如何打破旧习惯,形成新风尚?济南大学法学系主任袁曙光建议,要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条例》的立体化宣传,并把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学校教材,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全民参与。
“‘小手拉大手’这种方式很新颖也很实效。”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负责人高红燕频频点头,她说:“垃圾分类应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共建、多方联动,防止出现“5+2=0”的现象。”委员专家一致认为,垃圾分类不是某一方面的事,也不是某些人的事,它是全社会的事,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合力完成。
建“魅力之城”,彰显“泉城”特色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风格与魅力。泉城特色如何体现?“要运用城市美学提升城市品质,既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又要于细节处美化,比如城市文化墙、雕塑、公交车候车厅、环卫保洁车等,充分体现出城市之美和人文关怀。”山东省政协委员李若冰认为,城市建设更需要“于细微处见真彰”。济南市政协委员刘婷把调研视角放在了夜景亮化上,她认为,夜景亮化是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要进一步凸显济南风貌特色,把“山、泉、湖、河、城”、“荷谐玫好”双市花、诗城词都等元素更好融入城市亮化工程,提高城市的辨识度。
一座有灵魂的城市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提出,不论是亮化还是美化,都应充分表达济南特有的文化和韵味,要深入挖掘大舜文化、龙山文化、泉水文化、名士文化等资源,重塑城市形象。
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的城市生活需要品质来支撑。让城市功能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亮丽,公共服务更配套,社会治理更到位,一个个提升城市品质的具体举措背后,凝聚着“商量”的心血和智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