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政协“把脉问诊”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今年6月份以来,济南市政协“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专题商量调研组先后到莱芜、商河、章丘、平阴等区县调研,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问计于青年学子,并赴上海、厦门考察学习,邀请政协委员、基层医疗机构、乡医、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为基层群众更有“医”靠“把脉问诊”。
夯实基础,完善乡村医疗基础设施
济南市现有乡镇卫生院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2家,其中镇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家,省级规划备案登记的村卫生室3704个。
那么,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均衡?该如何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呢?
省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张斌提到,基层医疗仍然存在不平衡的状况,一方面,县域之间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大城市和农村末端之间,尤其省会城市的医疗服务能力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主要原因在于“缺标准化的场所,缺简便易行的一些设备,缺人才。有的地方还缺药,最重要的是缺资金。”
市卫健委正处级领导干部刘俊敏认为,要做好分级诊疗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服务能力提升;深层次开展市医院和县医院的联合,让病患放心基层就诊。刘俊敏提到,要充分做好信息化运用,病患在家里也可以享受到高级医院比较高的诊疗服务的能力。
充实队伍,为基层医疗机构留人才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首先要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当前,济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2.6万名工作人员。其中,乡村医生6442人,35岁以下占比2.36%,50岁以上的占比41.13%。中专以下学历5085人,占比79.9%。乡医年龄结构老化,待遇偏低,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是突出问题。
济南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刘英才认为,现在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都有上级医院对口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上级医生下基层,名医名科精准下沉为基层服务。同时,刘英才建议,一方面要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当地政府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针对定向培训的医学生,提高医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意愿。
围绕乡村医生的培训问题,平阴县孔村镇卫生院院长杜延喆结合工作实际认为,既要有短期培训,更要注重长期培训,“我们去年一个大夫在市中心医院学了一年,效果特别好,直接带动了一个大科室的发展”。
此外,济南大学二级教授朱孔来建议,要降低村医准入门槛,扩大村医队伍,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通过学习可以考取大专学历,再进一步考助理医师资格。
顶层设计,构建紧密型县域共同体
在平阴县的现场商量中,医共体模式成为商量调研组关注的焦点。据介绍,作为国家首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区县之一,平阴坚持“建”与“共”并举,探索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协同发展、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县域医疗管理新机制,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为主体医院,分别与8家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制定帮扶措施计划,基本形成了医共体体系构架。
可见,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
调研组了解到,济南市正在积极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长清区、章丘区、济阳区、平阴县、商河县5个区县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共组建9个县域医共体,覆盖10个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以及20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其中,章丘区从去年10月份开始,启动心电一张网建设,整合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
“建议在制定出台医共体政策方面,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每个医共体区域大小、医共体成员体量都不同,群众就医便捷度和基层医院对医共体的帮扶需求差异很大。”平阴县人民医院院长尹燕东建议,可以开展远程医疗,加强区域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检查中心的建设,保证在疾病诊断上同质化。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马效恩表示,下一步,济南市卫健委将进一步构建紧密型县域共同体,探索创新县域共同体的有益模式,提升县域诊疗服务水平;通过基层科室特色建设、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等手段,提升镇级医疗机构运行活力;通过提升乡医的基本医药补助等措施,进一步补齐村卫生室等资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