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报道济南政协这件事!为啥?
6月27日,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济南日报1版刊登评论员文章。评论认为,济南市政协去年以来创建的“商量”平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组织有关方面深入群众开展“商量”,能够促进社会各层面的沟通互动,弥合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沟壑分歧,实现社会情绪的有效流动,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形成社会共识。
据了解,“商量”平台已不是第一次进入党媒的视野。
今年3月15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前的央视直播中,央视评论员杨禹用了近2分钟的时间对“商量”进行点评,认为是中国式商量的具体化,离老百姓特别近。
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密切关注“商量”以来的每个专题,从“斑马线上的文明”“防止马路市场乱象反弹”到“建绿透绿”“夜宴来了”“让农村美起来”等6个专题,都刊发新闻综述,记录和宣传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有关部门真诚商量、增进共识的过程。
人民政协报、联合日报也在头版重要位置报道“商量”,市民订阅的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等报纸几乎每周都有“商量”的报道或评论,当地新媒体也开设“商量”专题、专栏、频道,收集相关报道予以发布。
“有温度的传声筒、暖民心的民意通道、接地气的协商平台”“脚下沾泥土,心中怀民情”“接地气、暖民心、真商量”……媒体人士和广大市民都留下了自己对“商量”的评价。
“平等互通是这个时代的标签,但有温度的沟通却比较稀缺。”在济南日报社总编辑张楠看来,商量,意味着姿态的平等谦和、各抒己见的充分表达、有效的互动交流、兼顾各方的调和智慧。“商量”平台的出现,推动了有关各方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实现了平等而又有温度的沟通。
“相对于庙宇殿堂,商量更多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自带民间平等因子与和谐属性。”济南日报社时政二部主任宋晓晖认为,“商量”平台让市民群众、专家学者、政协委员、部门代表都坐在了一个圆桌前,让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都可以商量,深受各界欢迎。
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对“商量”也有着同样的心声。
今年5月以来,济南市政协围绕“挖掘黄河文化,加快建设黄河湿地公园,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开展了第六专题的现场调研和集中商量,有关媒体对商量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6月23日,记录该专题“商量”的40分钟专题片在济南市电视台首播。25日,济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刊发综述。大众网、新浪网、济南网、腾讯视频、今日头条以及山东政协公众号等30余家媒体同步开展广渠道、大密度的传播,引发各界热议。
济南市政协委员董建霞观看“商量”后,对其中一个情节记忆很深,“有委员提出建设鹊华湖,专家也表示已纳入规划,职能部门则提出不同意见,表示建在黄河大堤附近会影响黄河安全”,“尽管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只要都亮出来,最后还是增进了共识,尽量不在大堤附近开挖建湖。”
济南市天桥区工人南村街道西社区联合党委书记田象霞对此很有共鸣,“黄河是自然的天堑,也是每个人心里的鸿沟,它对济南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推动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参加‘商量’的专家学者,以及与黄河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黄河今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希望这么好的惠民政策尽快落地。”
“这次‘商量’勾起了我对黄河儿时的记忆,同时也对未来黄河的整治以及带给市民的便利充满了期待。”济南第二十九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杨国钢表示,希望黄河景观风貌带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能规划一片儿童体验区,让他们接触自然,在揉捏摔打沙土的过程当中,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的乐趣。
“‘商量’深入基层群众,走进百姓生活,让百姓更理解,让城市有温度,让共识变行动。”最早撰写文章评论“商量”的市民钟倩认为,“商量”平台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通智慧,正是面对形形色色社会问题给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每次专题“商量”都会收看的济南市政协委员李丽感受更深,“这些话题件件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关切期盼,不贪大,只唯实。面对这些话题,我们委员有话说,普通群众有话说,相关部门的难处也可以摆出来,大家敞开心扉坐在一起,打开天窗说亮话,相互体谅共同分析,分歧消散于无形,共识在谈笑间增强。”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商量”平台,正实践着中国式商量的理念,推动民意流动成共识之河,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