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赴胶济铁路博物馆等地开展第二十七专题“商量”第三次现场商量
7月16日下午,市政协第二十七专题“商量”开展第三次现场商量,围绕“唤醒老建筑 赋能新济南——加强老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这一主题,先后调研了胶济铁路博物馆、五龙潭公园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老舍旧居及南新街名人故居建筑群,细致了解老建筑的保护现状,并针对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负责同志,部分市政协委员,育英中学部分初三学生及家长代表参加活动。
调研组首先来到位于经一纬三路口东北角的胶济铁路博物馆,听取了关于博物馆建筑风格、历史价值、保护利用历程情况介绍,参观了主要展室,并与大家就如何科学利用老建筑,弘扬商埠文化、建筑文化,提升“文化济南”城市品牌等问题进行了现场商量。
百年沧桑,一路向前。近代胶济铁路历史,是对济南铁路局乃至山东经济文化发展的回眸和追溯。胶济铁路博物馆主馆为始建于1915年的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反映了胶济铁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展示了中国铁路艰辛困苦的发展历程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财富。
市政协委员,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徐国卫认为,老建筑的活化利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胶济铁路博物馆是保护老建筑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用百年建筑建成这种形式的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激发大家的家国情怀,给城市发展带来一种纪念的符号。
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展室、聆听讲解,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走进博物馆,近距离触摸老建筑,可以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历史知识。胶济铁路是德国为了侵略中国、掠夺山东的资源而修建的。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高铁,不仅四通八达,而且还卖给外国。将来,我们也要建自己的济南高铁博物馆!”
调研组随后来到五龙潭公园省委领导机关旧址,详细了解该建筑维护利用、社会各界参观学习等情况,围绕利用老建筑建立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如何结合艺术教育、文艺志愿者服务工作,创新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方法手段等问题进行现场商量。
该处旧址是迄今济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大革命时期旧址,也是山东省和济南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基地。王尽美、邓恩铭参加完中共一大返回到济南后不久,就选择旧址的二楼作为济南党组织的秘密办公地点。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席卷整个齐鲁大地。这里可以说是山东党组织梦想启航的地方,是山东的“红船”。
市政协委员、济南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中国书协会员李钧认为:“我们一直提倡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老建筑就是难忘的回忆,特别是革命教育和传统教育当中,老建筑就像会讲故事的老人,让学生身临其境,看到丰富、真实的历史资料,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市政协委员、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王克建议,将旧址打造成红色主题公园,要组织好文艺志愿者等积极分子,多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进行大力宣传,让青少年多了解革命先烈的历史,同时,红色茶馆、相关周边产品等配套服务和设施要跟上,提高游客市民的参与度。
第三站,调研组来到南新街58号老舍旧居,围绕进一步丰富完善老舍旧居展陈布置,利用老舍旧居开展老舍文化专题研究活动,扩大老舍先生文化影响,提升“文化济南”美誉度、知名度等,进行现场商量。探讨如何加强名人故居修缮利用,传承文学艺术,弘扬名士文化,提升广大市民人文素养。
济南老舍纪念馆,是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的居所。1932年夏至1934年秋,新婚的老舍与夫人在此租住,度过了他们最幸福美好的时光,这处老舍旧居是济南少有保存较好的名人故居之一。老舍旧居对公众开放,不仅“对于了解老舍生平和理解他的作品非常必要”(胡挈青语),更是一种对济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徐国卫委员表示,老舍先生和济南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老舍先生这张名片,保护好以老舍旧居为代表的老建筑,把这些都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来,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涵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
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工作人员刘卫群认为,必须要从寻根溯源上下功夫,要将老舍爱好、老舍精神、老舍故事与济南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紧密融合起来,让老舍文化在济南扎根、培育、壮大、繁荣起来。
中学生们说:“以前学过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今天知道了他还写过《济南的秋天》《茶馆》《骆驼祥子》等好多优秀作品,都是在济南创作的,而且他还是一个正直的文学家,我们济南人应该尊敬他、歌颂他!”
最后,市政协委员、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带领大家,现场察看了南新街片区舒同、晁哲甫及李予昂旧居,张志故居,黑伯龙故居等老建筑。大家一致建议尽快实施修缮保护,改变目前破败不堪的窘境,利用集中成片优势,打造名人故居街区,为建设“文化济南”增添新的亮点。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撰稿/石凯勋 摄影/梁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