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商量”聚智老建筑保护,用脚底板跑出来的“金点子”
老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近日,济南市政协第二十七专题调研组围绕“唤醒老建筑赋能新济南——加强老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开展现场协商,市政协副主席崔大庸、毕筱奇分别带领市政协委员、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实地探访明府城片区、老商埠区,并进行了专题讨论和现场商量。此专题协商活动一时间点燃了市民群众和游客参与老建筑保护的高涨热情,引发了大家关注和建言的协商热潮,7月14日《人民政协报》在头版位置对调研和协商活动报道和点赞。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省会济南的老建筑保护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市民特别是老济南人都有话要说,第二十七专题商量积极回应民意诉求,从老建筑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协商,为加快“文化济南”建设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
作为长期关注和投身文化济南建设的青年作家,笔者对老建筑保护和利用问题一直很是关注,也深有感情和体会,曾先后撰文《保护老建筑,审批不能总是慢半拍》、《挂牌之后,老建筑何时能够动真格的》、《督城隍庙修缮提上快车道很难吗》等。老建筑赋能新济南,保护是基础,活化是关键。调研过程征求民意、直面问题、凝聚共识,就像走进一个个充满呼吸的历史现场,同时这也是履职成果,甚至是更大的履职成果。
首先,聚焦老建筑保护,“商量”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金点子”。今年全国政协工作报告中,汪洋主席在讲话中强调,“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凝聚共识,关键在于润物无声,以本专题商量为例,从前期面向公众征集意见和建议,围绕老建筑保护与利用设置13个小的重点议题,到市政协委员分别赴老城区、商埠区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的过程本身就是凝聚共识,绘就保护最大同心圆。
比如,在县东巷鞠思敏故居,就公私产权兼有情况下文物建筑维修、利用等与鞠思敏后人、院内居民进行讨论;在曲水亭街路大荒故居,听取“老济南记忆馆”负责人和志愿者的相关建议;在起凤桥街5号院,委员、专家向特色餐饮经营业主建议,如何利用好传统风貌建筑,深挖泉水特色,赓续传统文化等,可见,“商量”有多深入,交流有多近距离,就会凝聚多大共识。
其次,聚智老建筑保护,“商量”是一堂行走的人文课堂。政协协商具有多维度特点,泉城“商量”具有丰富内涵,最凸显的就是多层次、开放性、高质量调研和商量。共话老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市政协积极发挥智库人才优势和委员履职能力,很多市民熟悉的委员、专家在调研中变身老建筑“讲解员”或“宣传员”,既是面对面讲述老建筑的历史肌理和前世今生,也是宣传济南文化、解读保护利用的重要渠道,这不啻于一堂行走的人文课堂,赢得市民和游客的伫足聆听。
文史专家雍坚对路大荒故居娓娓道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国芳从专业角度介绍曲水亭街15号院,在商埠区的“老洋行”、经四路蔡公时纪念馆、小广寒电影院、魏家庄曲山艺海博物馆、德华银行旧址等,相关负责人以及专家都一一讲述老建筑的“家底”和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而市政协委员、国家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罗晓静还现场分享自己学艺和从业心路历程,并即兴表演山东琴书曲目,让调研变得有声有色。这样的讲解开拓视野,引人共鸣,最关键的是越了解越认同,越认同越热爱,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再者,聚力老建筑保护,在“商量”中激发活化利用新动能。老建筑赋能新济南,说到底就是如何让老建筑“活”起来,再现生活场景和烟火气息,深掘优秀传统文化,走好保护与利用的发展路子。从现实中看,小广寒电影院活化利用,百花洲片区开发利用,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老建筑保护仍存在一些难题,老建筑“带病上岗”、挂牌后不了了之、公私产权不够明晰、商业运营面临困境等等。因此,让老建筑“活”起来,绝不是一个部门的独角戏,亟需先在思想层面打破樊笼,然后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实行分类保护和活化利用,与时俱进探索数字保护与利用等,唯有这样才能让老建筑焕发新的生命,激发澎湃新动能。
老建筑,住着不老的灵魂,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财富,这是所有济南人的心灵家园。
“商量”就是力量,“商量”就是方向。第二十七专题泉城商量聚焦、聚智、聚力老建筑保护与利用,在调研和商量中凝聚共识,营造出热烈而浓厚的商量氛围,传递出深刻而多元的思考启示,最终实现以协商有效凝心,以凝心实现聚力,为加强老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注入政协智慧和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