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推动“四个中心”强势崛起的建议
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推动“四个中心”强势崛起的建议
九三学社济南市委员会
当前,全市上下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按照“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定位,围绕“十个新突破”,济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产业园区建设在我市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济南市有9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17年底,9个经济开发区共有注册企业100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8家,高新技术企业269家。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企业30329家,高新技术企业514家,最新公布数据,在150多家国家级高新区最新排名中,济南高新区位列第11名。
我市园区建设还存在一些瓶颈:1.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对县域经济促进力不足,全市经济贡献度不高。主要经济指标GDP占全市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0.7%。2.在全国、全省的位次不理想。明水经开区,在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125位,济南综合保税区,在全国56家综合保税区中排名47位,其余7个省级开发区在全省131个省级开发区中排名普遍靠后。3.产业园区规划定位不清,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大园区集中于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一哄而上,部分园区建成后即出现主导产业不明确,特色和优势不鲜明的问题。
当前全市吹响了大力推进“1+474”工作体系的号角,我们要紧抓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这一重大机遇形成整体合力,高水平打造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构建起统一的土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市场,形成更加合理产业布局。因此建议:
一.创新规划管理促升级
我市应该站在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度,把园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抓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园区新动能承载力。对各园区包括新调整的莱芜区、钢城区的园区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精准策划园区主导龙头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合理布局,准确定位。运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利用政府资金投入作为引导基金,实施多方参与园区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与运营。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好“济莱制造走廊”,加强分工协作,对接融合,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完善园区考核考评机制,根据园区定位和主导产业制定个性化考核指标,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
二.注重产业集聚壮链条
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产业园区应当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推进开发区从园区间竞争向跨园区合作共建转变。要突出济南市产业特色,重点打造跨园区专业集聚地,形成国家一流的产业服务基地。发挥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特色强的项目,实行分类精准入园,加快补齐特色产业链条。促进园区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互补优化。推动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跨产业的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例如,槐荫区工业园、济北经开区、天桥新材料产业园、明水经开区、济南经开区均将机械制造作为主导产业,建议政府采用大数据技术和平台化策略将各园区的智能制造产业进行整合,形成产业链互动发展。
三. 利用“关键资源”强吸引
在产业园区发展所需的核心资源上,要立意高远,积极争取,敢于投入,助力园区双招双引。引入关键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吸引集聚更多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发挥“关键资源”招商作用。突出研发关键资源,瞄准世界一流科研机构、高端人才团队等提升园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园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研发平台,吸引行业内更多的相关企业集聚园区。聚焦“供应链”视角的关键资源。通过主动出访、举办行业高峰论坛或专业会议、参加国内外行业展览会等方式,沿着园区内重点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帮助企业寻找国内外一流的优质客户和供应商,助推园区发展壮大,同时吸引关联企业、资金入驻。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