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 报告解读
在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昂起龙头
近年来,济南聚焦重点产业,打造百亿产业和千亿产业,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发展环境也不断优化。未来,济南要立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量级、质级和能级,打造高水平产业链,主动引领黄河流域城市产业交流合作,在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
产业发展要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框架下谋篇布局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是第一个涉鲁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济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要充分理解“国之大者”,自觉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省和济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嘱托,相继出台了自己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龙头作用和示范标杆作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基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依托。因此,济南的产业发展,不仅要在省会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框架下去谋划,更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下去谋划。提高政治站位,才能提升战略格局。济南的产业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也都要站在黄河流域城市中去定位、去比较。我们的产业谋划,不仅要求高、求新,更要求专、求精、求特,才能与黄河流域城市产业形成有效的链接和互动。因此,要抢抓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机,就要尽早谋划、从实从细谋划,要加强流域产业研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就是济南产业发展谋划的全局、大局。
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量级、质级和能级
与西安、郑州等黄河流域城市相比,济南产业从量级和质级上,都有升级空间。因此,要发挥济南在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济南产业的量级和质级。一是要拓展济南产业发展的空间,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全面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明晰产业的空间分布结构。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原则不动摇,提升济南产业的聚集能力,通过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对接京津冀,将更多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向济南集聚,将氢能、量子通信、空天技术、确定性网络等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做大量级中提升质级,在提升质级中做大量级,从而产生城市的核聚反应,提升城市能级。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产业体量要够大,结构要够优。产业发展的质级,一是产业形态是否新,是否代表潮流和趋势,新兴产业所占的比重是否较大;二是是否具有全国全球知名的质量品牌,是否具有较高的品牌溢价。
聚焦关键节点,围绕重点产业打造高水平产业链
济南提出了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要围绕重点产业打造高水平的产业链。通过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为济南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关注产业链发展并不是要集齐产业发展的所有环节,而是要找到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要抓住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要围绕关键抓招商。譬如整车整机、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研发等,都是关键产业或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产业链带动能力,也具有对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较强的吸引力。产业链建设既要关注产业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的完整性,也要关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相互融合的完整性。另外,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也不要拘泥于特定的空间形式,虚拟产业链的建设同样重要。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链建设新的方向和趋势。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沿黄布局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的链接和联动,整体提升流域产业联系的密度、强度、频度,提升黄河流域整体产业竞争力。
拓宽领域、创新模式,主动引领黄河流域产业合作
济南要在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除了要不断加强产业实力和产业高度以外,在区域合作中也要积极作为,不断创新流域合作模式,积极突破合作障碍。不仅自身产业发展好,还要带动流域产业共同发展好。“九合诸侯”,除了实力外,非常重要的就是理念合于潮流,敢为天下先,敢于竖旗子,积极贡献区域合作公共品。黄河流域的合作交流,缺乏像长江流域航道的主动脉作用,其现实的联系主要是生态纽带和文化纽带。国家层面已经有布局更多的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网络的计划,未来欧亚班列和空域联系也会极大克服黄河流域交流合作的交通瓶颈。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要素流动。未来产业轻型化、科技化也减少了黄河流域城市间产业联系的障碍。一是可以吸收西安、兰州、郑州等地高校在济南建立产业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心,或支持济南高校到流域城市设立产业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心,这样有利于产业技术的互学互鉴,也有利于产业技术在流域市场的高效转化,从而提升科技要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在济南和流域城市合作建立异地合作示范园区,将“飞地”模式扩展到省际和流域合作。三是建立产业人才网络,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多地服务。提升济南职业教育品牌和知名度,建立技工人才培训基地,将职业人才培养发展成为一个更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为黄河流域产业提供人才供给。
(作者董彦岭,系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